欢迎来到天水凿岩机械气动工具研究所!
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政策专栏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天水凿岩机械气动工具研究所
电话:0938-2617140 
传真:0938-2739580 
邮箱:zyjxqdgj@126.com
地址: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社棠路16号
政策专栏
甘肃省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
发布时间:2022-04-26 10:24:24 | 浏览次数:

甘肃省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甘肃省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的通知

甘工信发〔2022〕48号

各市州、兰州新区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省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甘肃省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甘肃省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代章)

2022年3月11日

甘肃省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进一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据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的通知》(工信部企业〔2021〕169号),结合实际,现提出以下措施。

        一、落实落细财税扶持政策

      (一)加强财政资金支持。①落实《甘肃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奖励等多种形式,支持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②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挥示范作用带动中小企业成长。(省财政厅、省工信厅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市州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负责落实。工作措施均需市州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落实,以下不再一一列出)

      (二)落实惠企税收政策。①对月销售额15万元以下的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②对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③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实际发生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④对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延缓缴纳2022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部分税费,延缓期限为6个月。⑤加大中小微企业设备器具税前扣除力度。中小微企业2022年度内新购置的单位价值500万元以上的设备器具,折旧年限为3年的可选择一次性税前扣除,折旧年限为4年、5年、10年的可减半扣除。企业可按季度享受优惠,当年不足扣除形成的亏损,可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国家出台的新减税降费政策,遵照国家政策执行。(省税务局、兰州海关、省财政厅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推动税费精准服务。①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立“一户一档”成长档案,全面实施“一户一策”精准服务,确保税收优惠政策应享尽享。②运用大数据监测减税降费等政策落实情况,及时扫描分析应享未享和违规享受的疑点信息,让符合条件的纳税人缴费人应享尽享,对违规享受的及时提示纠正和处理。③建立税费优惠政策标签体系,依托云平台大数据,主动甄别符合享受优惠政策条件的纳税人、缴费人。④提高政策落实信息化支撑,不断优化电子税务局本地特色功能,扩大“非接触式”服务范围,着力提升中小企业“非接触式”办税质效。⑤切实发挥12366纳税缴费服务热线作用,持续完善甘肃税务手机APP、微信、支付宝电子税务局功能,由“网上办”逐步转向“掌上办”。(省税务局、省工信厅、省工商联负责)

        二、强化融资促进支持

      (四)加大有效信贷支持。①深入实施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金融机构深化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改进授信审批和风险管理模型,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中小企业信贷投放,持续加大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信用贷款投放力度,重点增加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中长期信贷支持。②持续推进线上“银税互动”,提高中小微企业的贷款精准投放度,切实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人行兰州中心支行、甘肃银保监局、省金融监管局、省工信厅、省税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做好融资担保。①健全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支持普惠小微企业覆盖面,对单户担保金额5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收取的担保费率原则上不超过1%,对单户担保金额500万元以上的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收取的担保费率原则上不超过1.5%。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资金,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进行奖补。②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给予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支持,做到应贷尽贷。进一步扩大省级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扶持范围,对吸纳带动就业达到一定条件的初创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可给予3-15万元的一次性补助。③提高应急周转金使用效率,加强与银行机构的联系,对企业续贷项目需要应急周转金的,配合银行业金融机构予以充分保障。④深化银担合作,鼓励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与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推广“见贷即保”的批量担保业务合作模式,鼓励地方性法人银行与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强合作,优先为“首贷户”提供担保。(省金融监管局、省财政厅、省工信厅、省人社厅、人行兰州中心支行、甘肃银保监局、省金控集团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①支持中征应收账款融资,利用中征全流程线上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推动供应链核心企业与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对接,批量带动中小微企业开展应收账款融资。②优化对核心企业上下游小微企业融资和结算服务,依托产业链供应链的交易数据、资金流和物流信息,有序发展面向上下游小微企业的信用融资和应收账款、预付款、存货、仓单等动产质押融资业务。③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产品。(省金融监管局、人行兰州中心支行、甘肃银保监局、省政府国资委、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省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加强直接融资支持。①支持有意愿、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发行上市。②优化充实上市挂牌后备资源库,鼓励银行保险机构为掌握产业“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的中小企业量身定做金融服务方案。推动满足条件的“专精特新”企业加快上市和挂牌进度,力争科创板、创业板或北交所上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现“零突破”。③引导证券、期货、基金机构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施债券发行、并购重组和再融资,鼓励企业利用债券融资开展项目建设、产业培育和资本运营。(省金融监管局、人行兰州中心支行、甘肃银保监局、甘肃证监局、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工信厅、省政府国资委、省金控集团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加强融资配套体系建设。①加强信用信息共享整合,深化大数据应用,依托“甘肃信易贷”平台,构建全省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以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融资业务需求为导向,在依法依规、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将纳税、社会保险费和不动产等信息纳入共享范围,打破“信息壁垒”和“信息孤岛”,支持普惠金融更好发展。②建立重点行业和培育主体融资需求信息库,畅通银企金融供需信息,定期向银行金融机构推送民营企业融资需求清单,着力解决融资问题。③开展中小企业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和多层次融资对接活动。(省金融监管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省财政厅、人行兰州中心支行、甘肃银保监局、省工商联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强创新创业支持

      (九)提升创新平台支撑能力。①面向行业技术创新需求,促进科技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推动形成一批专业领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②发挥制造业创新中心等产业创新、技术创新、标准创新平台作用,支持中小企业与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新技术推广等服务。③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健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促进科技创新供需有效对接。④2022年,力争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8家,省级行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0家。⑤到2025年,力争规上工业中小企业研发支出占总收入1.5%以上,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达到5家以上,新认定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各200家以上。(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①推进制造业强链补链和产业基础再造,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技术改造等,扩大有效投资。围绕工业企业65条细分产业链、53户产业链链主企业,引导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稳定原材料供应和产销配套协作,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在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物资采购、市场营销、资金融通等方面配套协作。②省属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发挥资源、资金、融资等优势,按照“龙头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聚—产业基地”模式,依托各级区域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和产业集聚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合发展,协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③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抓手,在有色冶金、煤炭能源、装备制造、数字智能、文化旅游、中医中药、特色农业、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省属企业面向社会公开推介一批符合产业政策、有利于转型升级的高质量混改项目,提升中小企业参与意愿。④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和产业集团通过混改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产业引导基金等各类基金,对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强的中小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共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⑤支持省属和民营企业联合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打造创新平台,到“十四五”末,省属企业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省工信厅、省政府国资委、省科技厅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加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①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提升行动计划,按照“梯度培育、分级实施、动态管理”的原则,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 “十四五”末全省力争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0户以上。②建立“规下转规上”企业培育库,加强入库企业的运行监测,2022年培育净增入规企业200户左右,到2025年,力争每年净扩充200户以上。③加大“个转企”扶持,积极帮助具有一定规模的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引导其向现代企业方向转变。④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争2022年达到1600家,2025年末总数突破2600家。(省工信厅、省科技厅、省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提升数字化赋能水平

      (十二)加强工业互联网赋能。①不断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推进兰州、金昌等重点行业和区域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应用,力争2025年末建成2-3个标识解析二级节点。②申报建设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引导周边省份流量在我省交换汇集,打造省内重点城市出省15毫秒时延数据传输圈。③面向有色冶金、石油化工、能源电力、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建材工业等重点行业开展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应用,形成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个性化定制、数字化管理等典型应用模式,力争2025年末打造50个以上应用标杆,培育1-2个具有标杆性的跨行业跨领域平台。④依托甘肃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云平台,推广示范性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力争2025年末标识注册量超过5亿,培育超过1万个工业APP。(省工信厅、省通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助推企业上云用云。①深入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②助推中小企业上云,引导数字化服务商面向中小企业推出云制造平台和云服务平台,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③“十四五”期间,推动每年新增10000户以上中小企业上云用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云率达到95%以上,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省工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通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加快推进智能制造。①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智慧化矿山、5G+数字化车间等示范项目,帮助重点企业制定个性化智能化改造实施方案,积极推进数字企业建设,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②力争2022年完成40户以上企业的智能化诊断咨询,认定建设20户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③到“十四五”末,重点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0%,关键工序制造装备数控化率达到60%,建成50个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省工信厅、省通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提升工业设计附加值

      (十五)推动工业设计赋能。①加强工业研发设计领域基础性、通用性、前瞻性、应用性研究和数据库建设,培育一批具备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化研发服务机构和龙头企业,建立支撑产业结构调整的研发设计服务体系,提升研发服务竞争力。②培育推进兰州新区建设成为西北重要的研发设计基地,基本建成支撑甘肃产业发展的研发设计服务体系。(省工信厅负责)

      (十六)鼓励设计服务方式创新。①推动开展工业设计云服务,鼓励工业设计服务机构与中小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激发设计成果转化动力和活力。②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信息产业等传统优势领域为重点,依托重点企业和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建设涵盖外观设计、结构设计、试验认证、环境设计、工业生产线设计等服务内容,适应制造业服务化趋势。③支持工业设计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新需求等方面的研发应用,推动工业设计服务领域延伸和服务模式升级,塑造制造业新优势。(省工信厅、省通信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能力

      (十七)引导开展专利布局。①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专利创造申请、管理、运营等方面的培训,培养一批企业专利管理人才。②借助“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等活动平台,开展多种形式专利普及活动,提升企业专利意识。③以市场分析和专利信息分析为基础,帮助企业分析制定专利战略,开展专利咨询诊断活动,提供专利解决方案,抢占技术竞争制高点。开展产业规划类专利导航和企业运营类专利导航,帮助企业培育高价值核心专利,引导创新主体开展专利布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省市场监管局负责)

      (十八)促进知识产权转化应用。①在省级知识产权计划项目中设立高价值专利培育和转化项目,引导和支持创新主体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和转化,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②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为高校、科研院所和中小企业搭建对接平台,畅通技术要素流转渠道,推动专利技术转化实施,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③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知识产权服务力度,2022年,力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利授权数量稳步提升、企业主营产品商标全覆盖。(省市场监管局、省财政厅、省工信厅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助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十九)发挥展会和平台对接作用。①组织中小企业参加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SIAL国际食品展览会等展会,为中小企业搭建产品、技术展示平台,扩大品牌知名度。②充分发挥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全方位对外开放平台作用,积极提供参展培训、云展技术帮助等,优化参展服务,加大企业参展支持力度,助力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省工信厅、省商务厅、省财政厅、省贸促会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加强采购支持。①落实《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管理办法》,主管预算单位采购限额标准以上,200 万元以下的货物和服务采购项目、400万元以下的工程采购项目,适宜由中小企业提供的,采购人应当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超过 200 万元的货物和服务采购项目、超过400万元的工程采购项目中适宜由中小企业提供的,预留该部分采购项目预算总额的 30%以上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其中预留给小微企业的比例不低于60%。②拓宽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渠道,积极引导大企业面向中小企业发布产品和服务采购计划,输出配套产品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引导中小企业积极融入产业链。(省财政厅负责)

      (二十一)引导加强品牌建设。①深入推进品牌发展战略,坚持把品牌引领作为做强做精特色优势产业的主攻方向,推动“甘肃产品”向“甘肃品牌”转型升级。②借助中国品牌日、“甘味”农产品推介、甘肃省质量奖等载体平台,积极宣传推介我省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③依托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结合“网上年货节”“双品网购节”等网上促销活动,推动网货品牌培育,扩大我省农产品网货品牌知名度。(省市场监管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文旅厅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二)推动跨境电商发展。①加快推进兰州、天水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开展跨境电商政策和业务培训,指导传统外贸企业触“电”转型,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进综试区中小跨境电商企业积极对接优势电商平台,开拓国际市场。②支持中小外贸企业在境外租赁、建立海外仓,不断拓展海外仓功能,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③优化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退货监管,开展海关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改革宣传,指导关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依托跨境电商新兴业态开辟贸易新通道,助推特色优质产品多渠道出口,开拓国际市场。④推广宣传“贸法通”平台,通过网站和公众号在线提供“一站式”涉外商事法律公共服务,帮助解决企业在跨境贸易投资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省商务厅、兰州海关、省贸促会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三)加强对外合作交流。①立足我省生态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大企业、大项目、前沿技术、领军人物,强化“点对点”“一对一”精准招商,引进一批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大企业,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②组织中小企业参加RCEP等专题培训,提高中小企业对自贸协定的利用意识,提升企业运用自贸协定“走出去”开展对外贸易的能力。③依托“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国别政策、合作项目及舆情风险等信息咨询和便利服务。④充分发挥中国贸促会自贸协定(甘肃)服务中心作用,利用现场出证窗口和线上认证服务等多种方式宣传解读自贸协定相关规则,引导企业办理优惠原产地证明书。(省商务厅、省工信厅、省贸促会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提升绿色发展能力

       (二十四)推动节能低碳发展。①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全面推进清洁生产,科学谋划制定我省《“十四五”节能减排工作方案》,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和降碳目标任务。②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工程。在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节能降碳技术示范工程,支持已取得突破的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开展产业化示范应用。③对符合条件节能降碳企业,积极争取国家有关节能降碳政策资金支持,支持企业开发绿色技术、设计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等。④加强各类绿色产品、服务认证制度的宣传推广力度,加大认证结果采信,引导企业申请和获得绿色产品认证。⑤组织节能诊断机构中标国家重点市场化机构,为中小企业开展工业节能诊断服务,促进先进节能技术、装备和管理模式与企业精准对接,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实施节能技术改造。⑥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绿色化改造,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到2025年,力争新培育省级绿色园区4个、绿色工厂80家、绿色产品26个、工业节水型企业20家。(省工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科技厅、省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五)优化环保评价和执法机制。①落实生态环境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版)》各项管理要求,对20类行业试行告知承诺制审批,简化中小企业项目环评管理。②对污染排放量小、环境风险低、生产工艺先进、吸纳就业能力强、守法记录良好等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按程序纳入正面清单,落实差异化监管要求,减少现场检查次数。(省生态环境厅负责)

       九、提升质量和管理水平

      (二十六)支持提升产品质量。①推动我省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有机融合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要素资源,提升基础设施协同服务能力。②针对产品监督抽查、缺陷消费品存在的质量问题,组织专家开展质量技术帮扶,帮助企业分析整改,改进企业设计和制造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省市场监管局、省工信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七)引导企业管理创新。①完善中小企业管理咨询专家信息库,开展中小企业诊断和管理咨询服务,引导企业建立产权清晰、管理科学、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②引导企业精细化生产、管理和服务,在细分市场中占据优势,帮助企业提升人才队伍培养、企业品牌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发展、企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③举办高质量贸易投资促进能力提升培训,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创新与贸易投资促进工作的能力。(省工信厅、省贸促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八)提升合规管理能力。①进一步完善中小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深化“维护民企权益、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持续开展“万所联万会”“法律三进”等活动,做好民营企业法律服务工作。②借助“贸法通”平台,开展企业合规宣传培训,强化企业合规经营意识,提升合规风险预防能力。(省贸促会、省司法厅、省工商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提升人才队伍素质

      (二十九)培育企业家队伍。①分级开展中小企业领军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加大人才培训力度。②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发企业家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发挥企业家在创新中的引领作用。③引导企业家专注专长领域,把产品和服务做精做细,以“工匠精神”保证质量、效用和信誉。(省委统战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人社厅、省工信厅、省政府国资委、省工商联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优化职称评审机制。①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落实县以下基层高级职称单独评审政策。②畅通中小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通道,通过所就职的企业或托管档案的人才市场申报。③对中小企业特殊人才职称评审不受学历、专业、论文、台阶等限制,开通政策“绿色通道”,简化手续,一事一议、特事特办,让作出重大贡献人才直接晋升职称,从国内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及时晋升职称。(省人社厅负责)

      (三十一)促进人才供需对接。①建立全省就业岗位信息归集平台,集中发布中小企业岗位信息,加强中小企业人才需求对接服务。②通过网络、现场、入校等线上线下招聘形式,积极开展全国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高校毕业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校园招聘等活动。③支持1万名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④推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实现“一次办好”“零跑腿”,为流动人员提供优质高效的人事档案管理服务。(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省工信厅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三十二)健全服务体系。①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制造业“双创”服务平台、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②到“十四五”末,各类示范平台覆盖所有行业和所有区域,为中小企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各类社会服务机构不少于500家,认定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50家,认定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50家。(省工信厅负责)

      (三十三)加强服务队伍建设。①建立中小企业志愿服务机制,设立“甘肃省中小微企业线上志愿服务中心”,由志愿专家通过开设微视频课程等方式进行专题辅导。②开展志愿服务专家进企业活动,为中小企业“送服务、送技术、送管理”。③鼓励商会组建各类专业技术委员会、建立智库,不断壮大商会专业服务力量。④鼓励有条件的商会建立中小企业服务团队,为企业开展全方位、全过程服务,不断拓展服务工作内容。(省工信厅、省工商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四)创新服务方式。①发挥涉企政策精准推送和惠企政策“不来即享”服务平台作用。2022年3月底前完成涉企政策精准推送和惠企政策“不来即享”服务平台升级运行,加快政务数据联通共享,进一步推动惠企政策“不来即享”,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②组织开展中国创新创业(甘肃赛区)大赛、“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大赛甘肃分赛、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甘肃省选拔赛,深入实施甘肃省“百千万”创业引领工程,进一步鼓励中小企业技术研发、创新,促进产业链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③开展“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部门合力、上下联动为中小企业提供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各类服务,帮助中小企业纾困解难。(省委宣传部、省工信厅、省大数据管理局、省税务局、市场监管局、省人社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金融监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强化权益保护

      (三十五)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①按照《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机关、事业单位从中小企业采购货物、工程、服务,应当自货物、工程、服务交付之日起30日内支付款项,最长不得超过60日。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不得强制中小企业接受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不得滥用商业汇票变相占用中小企业资金。大型企业应当将逾期尚未支付中小企业款项的合同数量、金额等信息纳入企业年度报告,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②利用“甘肃省违约拖欠中小企业款项投诉(登记)”平台,受理对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拒绝或迟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的投诉,督促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大型企业及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③压实地方属地和部门监管责任。加强审计监督,对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要依法查处并严肃问责。④强化长效机制建设,将企业投诉还款情况纳入市州重点工作季度评价,推动各地保障中小企业款项及时支付。健全建设工程价款结算相关制度,进一步提高工程进度款支付比例,全面推行保函(保险)替代保证金。(省清欠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六)加大法律服务力度。①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网络、“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实体三大平台融合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②积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法律帮助,深入中小微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活动,帮助中小微企业防范经营风险,健全合规经营和风险防控机制。③整合优质法律服务资源,组建企业法律服务团,积极开展“送法进企业”等活动,引导中小企业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帮助中小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依法维权。(省司法厅、省贸促会、省工商联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推进工作机制

      (三十七)保障机制。①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推行企业登记、公章刻制、申领发票、税控设备、员工参保登记、住房公积金企业缴存登记线上“一网通办”,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②全面推行市场监管领域“两轻一免”清单制度。③适时更新发布《甘肃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甘肃省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④开展“千企调研纾困”行动,切实协调解决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种问题困难。⑤完善全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监测统计制度,对全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统计监测。(省委统战部、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工信厅、省市场监管局、省统计局、省工商联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八)激励机制。①对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细分领域“行业小巨人”企业实施奖励。②每年遴选一批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中小微企业予以科技经费支持,培育一批科技“小巨人”。③兑现省级招商引资项目奖励政策。④按期组织开展省专利奖、省政府质量奖评选表彰工作,鼓励中小企业积极申报省专利奖,激发内生动力和创新创业热情,引导中小企业积极争创省政府质量奖及提名奖。(省工信厅、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省财政厅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九)考核机制。①对各市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季度、年度量化考核,充分运用考核结果,激励引导各级领导班子持续抓好中小企业发展工作。②利用国家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运行监测平台,对“规下转规上”“专精特新”等重点中小企业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和跟踪服务;开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第三方评估,及时向各市州、县区反馈本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现状,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③严格执行支持中小企业政策落实月通报制度,对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工作组织开展专项督导检查,推动各类惠企政策落实,助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省委组织部、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省政府督查室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各级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机构作用,建立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工作机制,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工作力量,凝聚工作合力,进一步细化推进措施,共同做好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各项工作,并及时将工作进展和落实成效报送省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首页 | 单位概况 | 新闻动态 | 检测中心 | 标委会 | 《凿岩机械气动工具》 | 产品研发 | 下载中心 | 人才招聘

电话:0938-2617140 传真:0938-2739580 邮箱:zyjxqdgj118@163.com 版权所有:天水凿岩机械气动工具研究所 维权必究 举报电话:0938-2739484 举报邮箱:zyjxqdgj118@163.com
 公安机关备案号是62050302000142 工信部的备案号:陇ICP备16002647号-1

分享到: